如果你已走過大城(Ayutthaya)宏偉壯闊的廢墟,感受過它身為暹羅王國首都的磅礴氣勢,那麼,是時候把腳步往北挪動一點點,咱們去大城王朝的那萊大帝的「第二故鄉」:華富里(Lop Buri)!
這裡沒有大城的廢墟古蹟,有另一種乾淨、雅致、帶著歐風氣質的古都風景,還有一點點華欣的度假悠閒感。其中,「那萊王宮」(King Narai’s Palace)正是理解華富理這個城市歷史差異的最好起點。
【歷史地位的對比|從首都到陪都城市】
▶ 大城|暹羅正統首都,遺蹟多為宏大廢墟
作為大城王朝(1351–1767)的主要首都,大城古蹟以戶外遺址為主,多在戰亂後焚毀,留下雄偉又蒼涼的城市骨架。
▶ 華富里|那萊王的「第二首都」,建築完整度更高
那萊王(1656–1688)在此打造行宮與行政中心,城市規模雖不比大城壯闊,卻因未遭大規模戰火而保留更多細膩、可入內參觀的建築空間。
【純白王宮的第一眼|乾淨、極簡、意外現代】
走近那萊王宮的入口,最先看見的不是金碧輝煌,而是一整片純白的宮門與圍牆。
這種簡潔與留白,和常見的泰國宮殿完全不同。即便建於三百多年前,仍散發意外的「現代感」。
▲這裡是以前國王的象房(Elephant Stables),飼養皇家戰象與禮儀用象的場所。
▲邊走就看到舊宮牆,在一片綠的照映下,白色宮牆顯眼又低調色,只覺得它好美。
進入宮門後,空間感再次讓人放鬆:
整座園區像是一座被時間呵護過的皇家公園,是讓人能慢慢散步、體會氛圍的靜謐場域。

▲特別的展覽空間: 在主道右側,有一座外觀優雅的建築,顏色和外型令人聯想到華欣的愛與希望之宮。
【歐泰混搭的超精緻建築語彙|值得細看每個窗框】
在那萊王宮散步時,推薦你仔細觀察建築細節——因為它不只是泰國風,而是泰國 × 歐洲的精彩融合。
你會看到:
- 立面線條、窗框多出現法國巴洛克風格的尖拱與裝飾
- 部分建築比例與排列揭示王室與歐洲工程技術的交流
- 許多元素與那萊王時期的外交策略互相呼應
這些可不是偶然,而是那萊王對外開放、與法國積極建立關係的具體證據。
建築本身,就是3百多年前暹羅的「國際觀」。
▲地圖建築說明(依編號對照)
The Water Tank — 水池區。宮殿內儲水與供應用水的設施。
The First Royal Storage Building — 第一皇家倉庫。用於儲藏皇家物品與貢品。
The Reception Hall for Foreign Visitors — 外賓接待殿。接待來自海外使節與外賓的主要場所。
The Chedi Noi Hall — 小佛塔殿。供奉宗教聖物與舉行儀式的建築。
Elephant Stables — 象房。飼養皇家戰象與禮儀用象的場所。
The Dog Building — 獵犬舍。國王狩獵時使用的犬隻飼養區。
Suthasawan Throne Hall — 蘇塔沙旺大殿。國王在此接見臣民與外國使節的重要建築。
Phiman Mongkut Pavilion — 披曼蒙庫特殿。後期被作為拉瑪四世的行宮使用。
Chantara Phisek Pavilion — 詹塔拉碧錫殿。皇家典禮與重要會議舉行之處。
Chantara Phisek Throne Hall — 詹塔拉碧錫大殿。皇家慶典及重要朝會的主殿之一。
Phra Thinang Aisawan — 愛沙萬殿。國王私人休憩與閱覽文書的空間。
Ticket Office — 售票處。
【歷史重心的轉移|從佛陀信仰到紀念君主】
那萊王宮部分建築已成遺跡,但保存良好的區域現為那萊王國家博物館。
除了展示王室器物、古代佛教藝術、考古文物之外,更呈現一個關鍵差異:
▶ 這裡的核心不是佛像,而是那萊大帝的塑像。
▲Phiman Mongkut Pavilion — 披曼蒙庫特殿。後期被作為拉瑪四世的行宮使用。目前為博物館對外展出。
這裡是少數以君主為主軸的博物館,象徵著:
- 那萊大帝在泰國史上的高度評價
- 華富里在他統治時期的重要地位
- 大城與華富里在「歷史角色」上的明顯分野
走過展間,你不只看到文物,而是重新理解大城王朝與泰國政權的運作方式。
▲▼博物館,展出王室舊文物、古代佛教文物、還有考古出來的皇墓等等。
【為什麼值得來華富里?】
因為華富里不是大城的縮小版、也不只是陪都;
它是一座能讓你看到暹羅王國國際化、改革、外交野心的關鍵舞台,而那萊王宮,就是最好的入口。
▲Suthasawan Throne Hall — 蘇塔沙旺大殿。國王在此接見臣民與外國使節的重要建築。現在供奉的是那萊大帝像。
想對泰國古都文化有更深一層的理解,那萊王宮會讓你獲得大城遺址之外的另一種視角,有更多細節、更多泰國小故事!